第五十六章 暗潮汹涌-《东汉末年之青锋怒》
第(2/3)页
当第二天醒来,王家望着帐外一望无际的大营,不由生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,自从凯旋王家就把大营安在了“郑县”,之所以把大军驻扎在“郑县”,王家是出于三个方面考虑。
第一,战略方面,自从陶谦兵败以后,退守“新诏”,此处地处东海国边境,背靠下邳郡虽说属于东海国,但此城前面除了一些村庄,再纵深三百里处才有个“郑县”,如此的距离刚好可以形成一个战略缓冲,利于攻守,有时间处理各种变化。
第二,军队方面,部队经过这段时间激烈的战斗,需要舔噬伤口,进行补充和修整,也是必须的。
第三,王家自己方面,虽然现在黄巾军推他为主,但其中心服口不服的大有人在,当有外部压力的时候,尚可以做到齐心协力,而现在徐洲大局已定,外部压力已经消失,不安的因素顿时多冒了出来,王家必须把部队进行整合,把力量握在自己手里。
接下这几天,战略方面,部队驻扎“郑县”以后,王家大洒探马,时刻监视着陶谦,具回报陶谦此时也在修养身息,一时难以恢复,这意料之中的消息,让黄巾军内部变的更是暗潮汹涌。
军队方面,虽然经过大规模作战损伤惨重,但真正的军人是从战火中成长的,经过残酷的考验血肉的冲洗,原本由新兵组成的黄巾军,毅然成长为合格的老兵,什么叫老兵,老兵是可以坦然面对死亡,懂得这样在战场上生存并有效的杀伤敌人,从这方面来说其实黄巾军的实力应该算是不减反增的。
而地盘的增大就代表兵源的充足,新兵的招募理所当然变的十分顺利,不段从地方上聚集的物质,还有汉军逃跑来不及带走的武器和军需,更是有利的加强了黄巾的战力,顺带伤兵的治疗条件也得以改善,这一切多是那么有条不紊的进行,部队的战斗力再逐渐恢复,可以说每天多可以看出变化。
但整合却遇到了前所为有的困难,此事对王家来说才是重中之重,对于这事王家考虑很久,觉的要进行整合最大的阻力,就是赵靖和马元二人。
赵靖此人是程潜云的结拜兄弟,,从几百个开始到现在拥有这份家业,一直多跟着程潜云,程潜云也一直为以信任视其为心腹,把老营交给他统领,老营是大部分士兵的家眷组成的,当中的重要性可想而之,但老营其实也是黄巾军的一个负担,他们一直不事生产,而且战斗力低下,但他们的消耗一点多不比那些青壮,正正的士兵少,由此相当于黄巾军负担了超过本身战斗力一倍的粮草。
以前是没办法没条件安排他们,而现在徐洲大局已定,王家让他们进行屯田,让他们可以自给自足,甚至可能反补军队,这样既可以有效的减轻负担,还可能启到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但是赵靖一直视其为禁脔,总是以资历和辈分倚老卖老,而拒不交出,甚至煽动其他老人和王家做对,对此王家又气愤又无奈,因为他们还有一个靠山,那就是马元,对于他们来说让一个自己曾经的手下和晚辈统领自己还不如,让一个和自己一起并肩作战的老兄弟来,至少感情上比较容易接受。
马元此人现在资历最老,也最飞扬跋扈,因为他手中一只没有参加过任何激烈战斗,至今还保存完好的六千的有生力量,他在程潜云时候就阴奉阳为,竟然到最后多没有赶来支援,到现在更是变本加厉对王家的传召视若罔闻。
王家对此人的心思做了大胆的分析,觉得他之所以不来支援,可能他想做视程潜云和陶谦两败俱伤,到时候他可以坐收鱼网之力,可是他做梦的没想到,程潜云会如此不堪一击,王家发展会如此之快,部队战斗力会如此强大,更没想到王家可以一举击溃陶谦,诸多的如此既可以显示马元此人狼子野心,也可以看处此人的志大才疏。
由此马元对王家的态度就不难理解,王家生生的夺走了他以为属于他的一切,现在还道貌岸然来命令他,马元没提刀杀过来,已经算十分理智了。
其实王家心理对马元没有俯首称臣,还有一丝庆幸,因为王家对马元可谓是恨之入骨,恨不得扒他的皮,抽他的筋,恨他纵容马元鹏倒行逆施,恨他坐视陶谦围城,至使程潜云,程云虎兵败身死。
所以马元不管从哪方面考虑,多是王家的心腹大患,王家从驻扎到现在这五天,不止一次的和庞左玉,杨云等人进行秘密会谈,最终确定用派遣主副使者进入马元大营,主使麻痹马元,见机拿下马元,副使以老营家属为威胁,以黄巾军大义动之以情,暂时控制军队,再慢慢消化。
可是虽然说的简单,但是真正实施非常困难,主使已经定下来就是臧霸,但副使才是重中之中必须要一个有头脑,有眼力,还要有胆识有魄力,还要有口才的人,可是这样有能力的人非常难找,而在黄巾中找更是难上加难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