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五章 两军师争宠张献忠-《带张彩照回明末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相传,隋唐时期,大悟山称“少华山”。据明弘治年间《黄州府志》载:“大悟山,在治西北(黄陂县)12o里,上有大悟寺,洪武祖师悟道于此处”。

    大悟寺枕高山、傍溪流,佛殿、藏经阁、读书院,翘角飞檐,古朴庄严。门前枯藤老树,松竹茂盛,有7株古树银杏,大数围,高3o米,主干凌云,劲枝横突,郁郁苍苍,荫蔽天日。院中有古井,冬暖夏凉,终年保持固定水位,不枯不溢。

    该寺始建于唐,盛于明清,全盛时,统境内黄龙、白龙、林泉、云台、朝阳、青龙、兴隆、老山等八寺,为一方主庙。

    几经战火,庙宇现已荡然无存,仅剩一些雕花条石、础磴之类。

    北山坡有卧石,上刻“三塔凌云”四字。据传,庙后原有三塔,两座毁于雷火,“丧吾(舍利)塔直到建国前才被拆除。

    塔旁有一碑,尚树立平正,碑体完好,高2米,宽1米,前书:“丧吾和尚名道元,黄安人也,姓李。”全文数千字,叙及丧吾身世,已年久石质风化,文字漫灭。庙后数百步,有石兀起,广数米,壁翘如斧削,上凿“摩崖岩”,字一尺见方,前题:“六时念佛”;后款:“僧道元”,笔力遒劲,明晰如初。

    因为张献忠的指挥部设在大悟寺里,庙里的和尚已被关了起来。

    大悟寺门口站着十来个精壮的警卫,不远处的树林里搭着很多的破旧帐篷,一群群的农民军士兵在树林里或坐,或站、或走动,大家在说笑着。

    “徐军师,这大悟山,名字起得有点怪,里面有个什么说道,你给咱老张说说。”说话的是坐在椅子上的一个廋高而长满黄色的络腮胡的汉子,他就是张献忠。

    张献忠自号“八大王”,又称‘黄虎’,看上去有四十来岁,气质彪悍,双目炯炯有神,禅房里,七八个精壮汉子围坐在张献忠两旁,这些人有他的义子李定国、刘文秀、艾能奇、孙可望,军师潘独鳌和徐以显。

    张献忠字秉忠,号敬轩,外号黄虎,明朝末年农民军领袖。

    他出生于sx省dB县郝滩乡刘渠村(古称柳树涧堡),少时曾读书,后参军,当过延安府捕快,因事革职,便至延绥镇从军。因犯法当斩,主将陈洪范观其状貌奇异,为之求情于总兵王威,重打一百军棍除名,从此便流落乡间。

    崇祯元年,因粮食匮乏,府谷的王嘉胤、王自用暴动,他们占领了黄龙山。

    接着宜川王左挂、安塞高迎祥、洛川张存孟、延川王和尚、汉南王大梁等响应,斗争烈火燃遍了sx全境。

    崇祯三年(163o年),张献忠在家乡聚集十八寨农民,组织队伍响应王嘉胤。

    因他小时读过一点书,又受过军事训练,为人多智谋,果敢勇猛,很快就显示了指挥才能,他的部众成为当时以王自用为盟主的三十六营中最强劲的一个营。

    随着流民队伍,张献忠转战于sxsxhnahhBsc等地,屡立战功。他的队伍也由几千人展到几万人,成为最强大的一支部队,在与官军的作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    第(2/3)页